2019-9-9 10:55| 发布者: DearAuto| 查看: 493| 评论: 0|原作者: DearAuto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准备买一款纯电动车,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续航距离! 不可否认,续航距离是整个电动车行业最核心的指标,同时也是车企必须首先跨过的门槛。在国家最新的新能源补贴计算方式里,纯电动车续航里程依然占据着最大的权重。 ![]() ![]() ![]() ![]() 产品定位没有对与错,只有合适与否,判断出谁最适合当下中国市场,才是这次测试的意义。首先进行的是性能测试,这估计是最没悬念的一项了,但为了尽可能还原测试的真实性,我们还是设定了相同的客观条件:在0-100km/h加速测试中,保持两车空调打开,设置在25摄氏度,风量为最低档,并采用动力优先的驾驶模式(Aion S为Sport模式,Model3为标准模式)。测试前,两车剩余续航距离均在60%以上。 ![]() 由此测得的结果是,Model 3 0-100km/h加速为4.6秒,Aion S为8.3秒。前者快了将近一倍,准确来说,Model 3加速所用时间比Aion S 短了44.58%。加速时间的差距,其实在动力输出数据上也能推断出, Model 3的最大总功率比Aion S高出了47.67%,最大扭矩高出了43.05%,与加速的时间差异非常接近。 ![]() ![]() ![]() 除了轮胎因素之外,这种差异更多源于悬架结构和调校的不同。Model 3前悬架采用了对操控性更有利的双叉臂式,后悬架是多连杆式,并且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规格上比采用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Aion S高了不少。再加上更硬朗的避震阻尼设定,以及尺寸更小、手感紧致的方向盘,即便在日常道路行驶,Model 3也能给到的很强的驾驶感。光从动态性能的角度来看,Model 3确实拥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甚至能达到豪华品牌高性能车的水准。但正如我们开篇说到,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已难以成为拉开差异化的指标,同样地,性能——尤其是加速性能——也是不太值得炫耀的东西。 毕竟,电动车跑得快,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市面上已有不少进入了“4秒俱乐部”的电动车,广汽新能源的Aion LX更是达到3.9秒的水平,而这款车是Aion S上市不到半年就推出车型,与其说广汽技术进步飞快,不如说电动车的加速性能门槛真低。 ![]() 如果仅以加速快慢来衡量一款纯电动车的优劣,实在有失偏颇。我们始终认为,电动车与普通燃油车的区别只在于动力总成形式,而诸如设计、配置、制造工艺以及使用便利性等因素,应该以与燃油车无异的标准去评价。 在乘坐感受方面,两者的差距依然明显,但这次天平却倒向Aion S一边。我们都知道,驾驶感和舒适感往往是互斥的,由于Model 3的底盘设定过于注重运动性,导致了过多的冲击感传进车内,这对于驾驶员来说可以称为路感丰富,但对于同车成员而言,过于强烈且频繁的颠簸确实不怎么好受。 ![]() 反观Aion S,它的底盘滤震能力非常出色,避震软硬适中,整洁度也很高,乘坐感十分讨好乘客,尤其是后排乘客。另外,Aion S可以将能量回收系统完全关闭,让收油(电)门后的拖拽感完全消失,整车的顺滑性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容易晕车的人来说确实是一大福利。 ![]() 综合来说,它的底盘已经达到20万级别B级轿车的水准了,但与底盘表现相比,Aion S更吸引我的是它的车厢静谧性, “电动车不都很安静的吗?”也许你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正如那句老生常谈的话:“NVH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款车的方方面面。”光是动力系统安静还不够,风噪、路噪、车身震动等都会对NVH造成极大影响。 对此,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在相同路段用手机APP记录了两车的噪音频率轨迹(下图)。手机APP的准确率不太高,但幸好我们的数据是在两车并排行驶时测得的,免除了不同速度和路况的影响,能直观看出两车的NVH差异。 ![]() 从表中不难看出,Mode 3的噪音最低值与Aion S相差无几,但峰值数据则高出不少,曲线波动也更大。这也印证了我们的主观判断——Model3对路面颠簸的处理能力,确实不如Aion S。其实,NVH数据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款车的制造工艺水平。在此之前,网上已经有不少关于Model 3做工粗糙的言论,但不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还真难以做出判断。 ![]() 设计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工艺有。 中控大屏是Model 3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有人说它设计新颖,也有不少声音质疑其实用性。必须肯定的是,这个屏幕的操作难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低,它将各种常用功能都固定屏幕下方位置,调用任何功能不会超过两级菜单,也不存在某项功能特别难找的情况。 ![]() 更严重的是,它让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不能实现任何盲操,就连开个雾灯也要进入二级菜单,这跟开车玩手机有什么区别?更要命的是,光靠幕来操作车内功能,所耗费的时间往往会比用实体按键高出几倍,在高速驾驶时,由此增加的事故几率是难以估量的。 ![]() ![]() ![]() 我们总是会说,中国汽车消费者是全世界最挑剔的,这种挑剔,更多是源于对汽车的各种不妥协。人们不会因为一款车的性能出色,就容忍其用料廉价,也不会因为新颖的设计,就放弃对工艺的追求。 ![]() ![]() 车内触手可及的都是软质面料,座椅表面采用了三种皮质材料搭配而成,门板处的Alcantara饰板还经过了压纹处理,档把台采用了悬浮式设计,而且还配有无线充电装置。需要注意的是,内饰板件的镶嵌位置并没有出现松动或接缝不一的情况,做工的扎实程度同样远胜于Model 3。 ![]() 也许你会觉得Aion S的内饰设计稍显老气,又或是车载系统的人性化程度尚有不足,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整车都透漏着一种认真造车、尊重消费者的态度,这正是传统车企最难能可贵之处。测试过性能,对比过乘坐感受,也体验过两车的做工,是否就可以给两车下结论了?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需要关注——充电便利性。从硬性指标上看,我们测试的Model 3电池容量为75kWh,比Aion S多了16.2kWh,但在NEDC工况下的续航距离只多出了80km。换句话说,Aion S用Model 3 78%的电量,就拥有了其86%的续航能力。要知道,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能耗评级中,特斯拉Model 3在所有电动车中排到了第二名,这么看来,Aion S的续航能力确实值得肯定。 ![]() 测试当天下午,我们把两车开到公司附近的一个大型公用充电站(第三方充电站),Aion S十分顺利地充上电,但Model 3即便换了几个充电桩都不能顺利上电(插口能插上,但无法充电)。从充电站工作现场人员口中得知,大多数特斯拉车型都难以适配这里的充电桩,理由是充电桩的电流和电压不适配特斯拉的系统。 ![]() ![]() ![]() 尽管这个充电站充电速度不快,但胜在桩位多,距离近,收费便宜,而且能适配除了特斯拉之外的所有纯电动车,对于运营车辆来说是最为理想的,这也可以解析,为何现场超过8成都是运营电动车。 ![]() 充电半小时,能多跑130公里,总费用约30元(20.24元电费+10元停车费) 而面对Model3的“特殊情况”,我们只好将其开至特斯拉专用的超级充电桩进行充电。然而,棘手的事情再次出现——这个超级充电桩在当天因维修停电,更麻烦的是,我们刚插上去的充电插头居然被锁住了拔不出来! 在烈日当空之下,我们耗费了半个,打了6通电话,才把充电插头通过紧急弹出的方式给弄出来,此时剩余续航里程只剩下23km。 ![]() 最后,我们用剩下的最后一点电量,掂着油(电)门将车开至6公里开外的大型写字楼停车场充电——这已经是在地图上能找到的最近的充电点了。所幸,到达目的地后车子还能走,而且刚好有两个空余的桩位。 ![]() ![]() ![]() 关于充电便利性的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所有电动车用户。尽管市面上充电桩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充电桩运营商过多、充电功率各有不同、插口不能百分百兼容所有电动车,这都是尚未解决的事情。与此同时,高峰期扎堆充电,总体费用不低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 ![]() 从这次测试,我们深刻体会到,电动车即便拥有再长的续航距离,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续航焦虑的问题。毕竟,充电不便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因此,在现阶段看来,能耗水平才是检验电动车真正技术实力的指标。 ![]() 最后要讨论的是价值感的问题。 Model 3有着无可挑剔的三电系统,足够新颖的设计,以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智能化水平,但为人诟病的工艺问题确实是硬伤所在。明显的长处和短板,让其成为一款不完整的车,同时也让其受众群体变得相对狭窄。正因如此,它的价值感会被打折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40多万去买一款有明显缺陷的车。 ![]() ![]() 文 | 何文东 图 | 何文东、周子颢测试协助 | 谢子君、叶霖峰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