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8年仍未实现盈利,迫于种种压力,特斯拉或选择“赎身”退市。 8月8日凌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推特放出爆炸性消息,称考虑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私有化特斯拉,并表示会创建专用基金,使股票持有者能够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同日,特斯拉股价上涨11%至379.57美元。 ![]() 为什么“赎身” 马斯克在发送给员工的内部信解释,“私有化”是为给特斯拉创造最佳运营环境。 一旦实现私有化,特斯拉将不用再受华尔街“摆布”:没有股价顾虑、不必对抗做空,更不必定期发财报对外披露数据;所有人更专注执行、集中于长期任务,公司运营也会更自由高效。当然,特斯拉不希望股东吃亏,私有化后持股员工依然可以定期交易手里的股票,只是流动性没那么高。 简言之,马老板的意思就是:像特斯拉这样拥有远大抱负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身份太束手束脚了,现在我要自己干,相信特斯拉的,跟我走,不相信的,拿钱走。 ![]()
自由的代价 首先,私有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按每股420美元计算,特斯拉退市交易规模将高达720亿美元——这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退市交易。马斯克在声明中并没有提及特斯拉退市所需要的资金来源。 其次,日后筹钱募资更有挑战,特斯拉私有化之后将无法继续在公开市场募资,而且再上市的门槛会更高。在国内,别人为了融资都在忙着上市,尤其在A股上市的公司几乎不会私有化,A股一般严进宽出,大量企业在上市前的一刹那是表现很好的,上市再退市,想再上来那就不一定能行了。 ![]() 私有化特斯拉,无疑是令人意外的一步险棋。其背后也意味着,马斯克终于承认特斯拉想要在短期内改变不盈利、烧钱的颓势,很难。 挑战重重 5天前,特斯拉刚刚公布了2018年最新财报。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营收40.02亿美元,净亏损7.1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3.364亿美元相比,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创历史新高。如果加上今年一季度净亏损的7.846亿美元,特斯拉半年已经亏损15亿美元。 ![]() 自8年前上市以来,特斯拉的股价可谓一路开挂,上涨了20倍。虽然其市值(按星期一收盘价计算,特斯拉市值约为580亿美元)超过了利润始终相当稳定的福特和通用汽车,然而该公司却仍未实现盈利。 为了让特斯拉成为一家能盈利、产量高的汽车公司,马斯克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这似乎是一个空洞的承诺。实际上,造车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对特斯拉一针见血地评价:“汽车工业是一个大规模产业,造一台漂亮的车不难,难的是里面涉及到很多配套技术的应用、基础设施的形成、基础能力的形成,包括芯片、包括操作系统、包括整个网络系统,都需要形成一个非常严谨的配合和闭环。这些正是特斯拉所不具备的,也是它的最终目标。人们之所以花那么高的估值买特斯拉的股票,不是因为它造了那几辆车,买的是它这个能力的形成。” ![]() 特斯拉旗下有三款纯电动汽车,2018上半年,Model S和Model X全球销量分别为22,423和21,641辆,备受关注的Model 3全球销售26,620辆。不过,由于加利福尼亚州菲蒙市工厂深陷“生产地狱”问题,使得Model 3产量迟迟不能提高,成为影响特斯拉实现盈利的关键。 随着传统车企进军新能源市场,捷豹、奥迪等对手陆续推出电动汽车,未来特斯拉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特斯拉公布了在中国上海和欧洲建厂的计划,但没有披露相关细节和资金来源。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的项目,规划了年生产25万辆整车,预计需要50亿美元的投入。 缺钱是显而易见的。在面临诸多挑战之际,马斯克的解决方案是让特斯拉退市,这样的抉择究竟是想逃避公开市场监管还是雄心勃勃、勇气可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前景几何? 马斯克的拥趸者认为,即使特斯拉不在公开市场融资,这样一家话题性的公司,想找到融资一点不难,更何况小马哥有雄厚的其他产业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对于马斯克的这一决定,期待的人还不少,甚至有人问起了ICO时间。 ![]() 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也发了条朋友圈,认为特斯拉私有化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 这么看来,称颂特斯拉退市的人似乎不少。实话实说,笔者对此感到一头雾水。首先,特斯拉从一家上司公司退市变成一家私人公司,格局、眼界小了不说,遑论日后成为世界级汽车巨头? 其次,有人评价“只有真正有底气有实力的企业,真正资金雄厚有远见的老板,才敢这么玩”,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兴起的关键节点急流勇退,不正坐实了其没有底气、实力不足、“玩”不起吗? 再次,上述李书福的见解可谓道出了造车新势力的软肋,造车新势力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产业规模体系,特斯拉退市是将有利之还是有害之,恐怕值得深思。 复次,其实笔者很叹服古人的经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得乎其微。”上市公司身份或许令特斯拉承受了巨大压力,每个季度要披露债务水平、人员调整、高管薪酬、汽车产量和交付量、公司面临的多项诉讼、风险和竞争对手。尽管“鸭梨”如山,特斯拉还是一直难以扭亏为盈。 私有化后,美其名曰使公司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公司价值,实现战略目标。本质来看,少了多重压力的鞭策又不缺资金,那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在哪呢。梦想,真可以作为永动机吗?笔者认为不可能。 文 | 葫鹿娃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