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642|回复: 0

官媒痛批车企营销“大字吹牛,小字免责”

[复制链接]

我的等级:初级会员

等级图标:Rank: 2

等级进度:

我的电量:79 度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批评。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权威媒体,对车圈中“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严厉痛批。“遥遥领先,反复**;大字吸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用“4组词、32个字”精准点明了汽车行业当下存在的营销弊病。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部分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提升销量,采用了一系列浮夸的营销手段。大字宣传产品优势时极尽夸张之能事,然而在小字条款中却暗藏诸多免责声明,将可能存在的产品问题与风险悄然淡化,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与欺骗。
随着互联网公司跨界踏入汽车制造业,车圈营销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相对简单朴实的营销模式被打破,各种新奇的营销噱头层出不穷。但其中不少营销手段只是徒有其表,活动现场的照片经过精心彩排拍摄,氛围组人员提前安排就位,甚至订单数据也存在造假嫌疑。这些看似热闹非凡的营销造势背后,实则是车企为了促成消费者下单的一厢情愿之举。
当营销造势的浮夸风掩盖了造车的核心本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暴露的技术缺陷,都在一点点蚕食着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信任。毕竟,汽车作为一种对安全性和社会协同性要求极高的产品,关乎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与马虎。
对此,拥有30年国际公关经验的独立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著名公共关系专家李意欣表示,互联网公司将原有行业的营销理念和方式引入汽车行业,本是一种创新尝试。但他们忽略了汽车产品与个人化消费电子产品的本质区别。消费电子产品对真实场景依赖较小,独立性强,协同性要求不高;而汽车则涉及复杂的交通环境、众多交通参与者等社会协同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汽车行业的营销不能简单照搬其他行业的经验,必须回归到以产品质量和安全为核心的基础之上。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此次批评的有力发声者,在财经领域具有深厚的背景与广泛的影响力。它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财经全媒体集团,以“对时代负责”为理念,致力于提供权威、专业、及时的财经新闻和深度分析。多年来,第一财经通过报纸、网站、移动端等多种渠道,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与解读,在金融、产业、商业等多个板块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与专业的采编团队。
此次第一财经对车圈营销乱象的痛批,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规范汽车行业营销行为的迫切需求,也为车企敲响了警钟。希望车企能够深刻反思自身营销行为,摒弃浮夸作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与质量提升上,以诚信和实力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11210120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下载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