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试驾了福特领界EV,大家也不用纠结这车到底是不是合资品牌,又或者是不是福特品牌在国内第一款纯电SUV,我们还是用产品说话。
加上前段时间试过比亚迪宋Pro EV,再往前这些20万内纯电动SUV七七八八的基本都接触过。对这些补贴后在18万上下的纯电动SUV,一个建议——不推荐!
强调18万这个价位,是因为这些纯电SUV和特斯拉、Taycan不同,前者是针对一般家庭用户的,后者是针对“玩车一族”的。
这些18万上下的纯电动SUV,除了极个别车型质素还可以,其它按照“一般家庭用车”这标准,大鹏兄认为都是半成品。相关案例大家自己百度,下面仅以领界EV对比领界燃油车和宋Pro EV 对比宋Pro 插电混动版举例。
买特斯拉保时捷纯电动车的人少关注可靠,可我们一般家庭用车最在乎这些
再啰嗦一句,以一款18万上下的纯电SUV举例,除了北京“摇号比彩票中奖还难”,上海“10万拍卖牌照”,其它任何地区都没必要考虑。
你在广州拍卖花3万买个车牌,15万预算足够买一辆不错的车了,何必买一辆产品层面只是半成品的纯电SUV?(注:上海8月拍卖车牌平均成交价88365元,广州8月拍卖车牌平均成交价31654元)
雷凌双擎才卖13.38万起,15万内不错的SUV更是有超多选择,合资有探歌、缤智,自主有吉利等,为啥想不开要买个纯电动SUV? 相比领界EV,建议你关注下领界燃油版
福特领界EV是8月份上市的,补贴后售价是18.28万-20.68万。新车定位紧凑型SUV,工信部续航里程360km,前驱单电机最大输出120kW。
领界EV电池容量是49kWh,充电时间暂没有确切官方数字。
今天用领界EV和领界燃油版车型作对比,什么“纯电续航准不准确”、“电价比油价真的划算吗”这些我们都不讨论,这些细致的工作我们之前别的文章都写过了。
今天就从实际体验来看,纯电动SUV开起来和坐起来,比燃油版车型怎么样?是好还是差?
电动机起步快,高速乏力这大家都清楚了,再讲一个纯电动车都爱强调的科技感——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
首先说智能驾驶,领界EV顶配看似驾驶辅助配置很丰富,但和燃油版顶配对比,缺少了关键的ACC自适应巡航,这是L1驾驶辅助和L2驾驶辅助的等级差距。
再说智能互联,俩车都配备了飞鱼智行信息娱乐交互系统,能够实现语义模糊识别及深度理解,搭配的也都是10寸液晶仪表+10寸中控触摸屏。
不仅智能互联上领界纯电动和燃油版没什么差异,俩车就连内饰设计也基本一致,只不过是燃油版的排挡杆换成了纯电车的旋钮换挡。
领界燃油版内饰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纯电领界EV的乘坐体验和燃油版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是油改电的纯电车型,电池堆放在车辆底部,导致了车内地台抬升。但车高限制了坐垫升高,怕人顶头嘛。
这意味着坐车的人脚和膝盖的放置位置都升高了,屁股没变化。非常多油改电SUV都是这策略,后排乘客相当于是蹲在座椅上。你去店里试车,只要是油改电,基本都有这问题。
相比纯电版,燃油版领界(10.98-16.88万元)更值得关注
这么一对比,领界EV顶配,还比领界燃油版顶配配置上少了ACC,价格却贵了22.30-16.88=5.42万。纯电版驾乘体验又没有优势,燃油版了不起拍块牌照,外加税费,你自己觉得这差出来的钱值得吗?
这时候当然选燃油版领界,况且领界燃油版这个售价外加能提供的体验,同级对比,性价比还是有的。 宋Pro不只有燃油版,还有插电混动版
而且对很多限牌城市来说,你还可以选插电混动版啊,选什么纯电动。比如比亚迪的宋Pro,同样的平台衍生出燃油版(8.98-11.98万元)、DM插电版(16.98-21.98万)和EV纯电动版(17.98-21.98万)三类车型。
首选还是燃油版,实在想要绿牌和电动体验的,就多考虑插电版。 (此处为北京网友掉两滴泪) 我们用宋Pro EV纯电入门车型对比DM插电入门车型,首先俩车除了动力系统,配置完全一致,但纯电却比插电贵了1万块。
这没道理嘛,上面聊过了,你纯电版驾乘体验也没有长足进步,配置还不会更丰富,凭啥就贵了?(北京网友请忽略此处伤害,建议北京网友别往下看了) 再来,我们都知道比亚迪喜欢宣传自己的电动车高性能,但此处的“电动车”是特指DM插电混动版的,比如当初大名鼎鼎的唐DM,再比如现在的宋Pro DM 0~100km/h加速6.5秒,顶配DM是3.7秒。
纯电版只公布了0~50km/h是4.3秒,考虑到纯电高速乏力和同级动力纯电表现,0~100km/h能进10秒已经相当厉害了。 这就是插电相对纯电的好处,电机可以在诸如起步啊、堵车啊这种对燃油机负担最重的工况工作,燃油机可以在高速、急加速这种对动力需求大的工况工作。
如果工作逻辑够科学,插电车油耗是可以做很低的,很多车企不做插电只做纯电,和其能力不足也有关。
还有一点你注意到了吗?宋Pro DM插电可是四驱,而EV是两驱,一套四驱系统市场价可也得2万上下呢!
文 | 大鹏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