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为什么雷军的口碑变了”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相关阅读量超4500万。就在前一天,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呼吁“共同**网络水军、黑公关”,却对成都发生的SU7致死事故只字未提。
凤凰周刊导语写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车祸只是一个引爆点。2025年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碰撞起火事故,救援人员面临打不开车门的困境。现场视频显示,四人合力“拳打脚踢”SU7门窗仍无法打开车门,最终驾驶员未能脱逃。这起事故与198天前安徽铜陵的SU7爆燃事故如出一辙,两起事故中“车门打不开”都是核心争议点。小米SU7半隐藏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然而,在断电情况下,这种设计可能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沟通中,小米官方和雷军个人的应对加剧了信任危机。在成都SU7事故发生后,雷军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事故,反而在微博转发了小米SU7 Ultra嫩芽黄图片,配文“阳光下更好看”。这种 “事故沉默”与“营销照旧” 的鲜明对比,深深刺痛了公众情感。10月16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召开,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出席并演讲。这也是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发声,雷军呼吁企业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从被粉丝亲切称为“雷布斯”到被调侃为“XX君”,从“为发烧而生”的推崇到“别讲鸡汤,先解决问题”的弹幕刷屏,雷军和小米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舆论的断崖式下跌。雷军曾以其独特的“雷氏话术”征服用户:“1300公里只充一次电”、“比一元硬币还薄”等宣传语曾吸引大量消费者。然而当用户发现这些宣传是在特定测试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效果时,被欺骗感油然而生。 小米17 Pro发布时标榜“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却在右下角用蝇头小字标注“为产品设计目标”。当消费者发现实际拍照效果不及旧机型、续航缩水近三成时,客服竟以“小字只是编辑形式”敷衍回应。更严重的是,高价位选装件功能缺失引发公众强烈不满。部分SU7 Ultra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曝既无风道设计,也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雷军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网红企业家”之一,其个人IP曾是企业最宝贵的品牌资产。但当企业陷入争议时,这种紧密捆绑变成了一种负担。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公众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雷军个人,“万事找创始人”的舆论惯性使得负面舆情被无限放大。雷军口碑变迁背后的信任危机与转型阵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车祸只是一个引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