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3447|回复: 0

五天躺两枪!比亚迪头再铁,也经不起这么黑

[复制链接]

我的等级:E区小编

等级图标:

等级进度:

我的电量:1453 度

发表于 昨天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这段时间,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比亚迪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顶流”。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五天里,这家中国汽车品牌却仿佛掉进了“流量黑洞”——频频“躺枪”,成为网络舆论漩涡的中心。无论是莫名其妙被贴上“男足赞助商”的标签后被抵制,还是被一则短视频带偏成“刹车失控”的新闻热点,比亚迪正以一种令人痛心的姿态,成为恶意引导和网络水军集中攻击的靶子。


细数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不禁让人感慨:在刀光剑影的互联网舆论场,哪怕你有钢筋铁骨,也很难抵挡无休止的流言和误解。比亚迪,这个中国自主品牌的佼佼者,为什么频频中招?又该如何正视和反击这类舆情“猎巫”?
      “足球青训被黑”:真相与谎言之间,网民被玩弄于掌心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波言论与其说是自发热议、真实反映民意,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黑公关”。首先,比亚迪从来没有宣布过赞助中国男足,只是支持一些青训和足球小将项目,目的是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但短短48小时内,大量同质化内容、统一的标签和措辞开始刷屏,甚至连一些知名民间足球人士都怒批背后有水军参与。


这样“偷换概念”的操作,其险恶居心不言而喻。它把大家对中国男足的怨气、嘲讽,硬生生转移到了比亚迪身上。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被煽动加入“抵制”大军,甚至连理性的声音都被淹没。事实胜于雄辩,比亚迪是支持中国体育事业,但从未公开投钱给备受争议的男足国家队。所谓“黑公关”,其真正目的并非关心国足,而是恶意损害比亚迪形象,转移公众视线。
      “成都天府机场失控事件”:断章取义,流言扩散比病毒还快

舆论的风暴还没结束,7月24日,比亚迪又被卷入一场“天府机场刹车失控”的风波。一段司机情绪激动的短视频,在官方和警方尚未调查、发声之前,就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全网发酵。一时间,“比亚迪又双叒出事,刹车失灵”成了热搜关键词。


我们必须冷静想一想:一则未经证实的短视频,是否能作为判断一个品牌技术可靠性的依据?为何负面事件总能在极短时间里迅速扩散?本次事件传播路径显示,有区域性媒体集中发声,有大量自媒体、营销号“统一口径”,言辞夸张、断章取义,把司机一时情绪的宣泄,偷换成了产品技术的重大失误。 再吊诡不过的是,事情恰好发生在比亚迪新车型“海狮06”的发布会当晚。在新车发布热度正酣时,大量黑水军涌入直播间刷屏“失控转圈”,将新品发布流量转向负面传播。同时,此事件还正好对冲了“懂车帝测试”上比亚迪的优异成绩,可谓“一箭双雕”,一边转移焦点,一边打压品牌形象。
      恶意营销、网络水军——比亚迪“躺枪”的背后

为什么这类事件总是层出不穷、屡试不爽?一部分原因在于当下的网络环境早已发生了深刻改变。流量至上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谣言传千里,辟谣跑断腿”。抖音、微博、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造谣只需一张嘴,几万点赞互动轻松收割。而帮比亚迪辟谣、还原真相的视频,往往只有几千人点赞,传播力远远不及谣言。


更令人无奈的是,片面报道,为追逐流量煽动情绪,罔顾事实。如此一来,比亚迪等企业的话语权极其薄弱,难以及时澄清和纠正错误信息。劣币驱逐良币,负面情绪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企业只剩下疲于应对、被动防守。 任何一个关注中国汽车产业的人都明白,比亚迪今天能够取得这样成绩,绝非偶然。从2003年涉足汽车,到2024年成为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者,比亚迪靠的是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与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就在这些年里,伴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比亚迪也成为了舆论攻击的“头号靶子”。


网络时代的恶意营销和有组织的舆论操控,让企业成了“脆弱的巨人”。一波波网络水军,可以瞬间将一个正面新闻变成负面,再通过有节奏的炒作、标签化用词、夹带情绪,影响大众判断。比亚迪一出新车,立刻就有无数“刹车失灵”“电池爆炸”的谣言跟进;刚宣布个公益项目,立刻被扭曲成“割韭菜”“蹭热点”。如此环境下,企业既要不断突破自我、创新前行,还要小心翼翼防范来自暗中的黑手。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中国古语有云“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句话用在比亚迪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民族工业奋力崛起的象征,而比亚迪正是这座里程碑的代表者。它坚持垂直产业链自研,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追求龙颜设计、弘扬中华文化,不断用创新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选择。


比亚迪不仅在技术上引领行业,更在社会责任上努力承担。无论是赞助青少年体育、支持龙舟队、足球小将,还是深化电池安全、绿色制造和全球产业布局,比亚迪始终在为中国制造赢得尊重。但越是如此,越容易遭遇“出头鸟效应”——成为舆论场上被集中狙击的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在有组织、分工明确的黑公关面前,再真诚的创新、再真实的成绩,也会被无端抹黑和污名化。我们究竟要怎样的中国品牌?当中国车企在跪着造车几十年后,好不容易有了像比亚迪这样真正站起来的民族品牌,难道我们只会拱手把它推向“风雪”中,让它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正视谣言,守护优秀民族品牌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并非不应该批评企业,而是要学会理性看待问题。“事实”与“谣言”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思考和查证。看到“比亚迪赞助男足”,请多查查消息源,看清楚是青训还是真正的国家队;看到“刹车失控”视频,别被一时情绪带偏,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别让坏人“带节奏”操控我们的情绪。要明白,今天被恶意攻击的是比亚迪,明天可能就是其他中国创新企业。


比亚迪更应当提升自身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能力,快速、透明发布信息,主动回应社会疑问。在复杂舆论环境下,企业不能指望靠辟谣自生其力,还需寻找各方合作,塑造更健康有序的舆论生态。同时,媒体也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为流量冲昏头脑,凡事求证,坚守底线。
      让优秀者不再孤独,让中国品牌被善待

比亚迪的创新里有千千万万名中国工程师的梦想,包含着一代代汽车人的辛勤付出。它既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代表,也是国人自信的象征。面对无端的黑公关、恶意的网络水军,我们不能沉默,也不该冷漠。正如那句动人的话——“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让我们共同守护那些在无人区“翻山越岭”的中国创新者,拒绝谣言,拒绝污名化,为中国汽车产业正名。比亚迪在争议中的坚守值得被看见,希望比亚迪能在未来的风雨中愈挫愈勇,也期待有更多理性的声音,为中国制造,为每一个不断奋斗的国牌企业发声。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下载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