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峯 胡天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3天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在轨测试验证,只待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到访。
稍早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超2000米深水中,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深海海底钻机的世界纪录。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太空和大洋没有“内卷”,有的只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有人不禁要问:去火星干什么?去月球干什么?花那么多钱建空间站、勘探深海大洋干什么?能创造多少GDP?能创造多少就业?
格局小了。
“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叶培建说过,“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如果月球正面已经有人走过,那我们就要到月球背面去。
被定位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圳,要有这样的觉悟。
1.整不死你的,让你更强
20年前,深圳一片光明。一个28岁年轻人的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让蒙眼狂奔的深圳人吓出一身冷汗。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当晚就看到了帖子,还专门约见了作者谈了两个半小时,把批评意见和建议都记在本子上。
隐忧没有发展为现实危机,于幼军说,现在回看,深圳那几年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深圳进入21世纪前二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自觉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广东全省和全国早了十多年,成功转型为深圳近十年加速发展把握了先机,赢得了主动。
在问题暴露之前前瞻预见、前置干预、提前部署,这是深圳一次次面对挑战或瓶颈的心法。或许正是因为深圳是这样一座基本没有资源禀赋的移民城市,迁徙而来的人们对城市的发展前景高度敏感。伴随深圳城市精神和文化基因里的除了创新意识,还有危机意识,永远年轻、永远焦虑,永远都在接、化、发。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20年后,深圳的光环愈发耀眼,甚至让一南一北两座大城相形失色。但总有人在手搭凉棚望远方——看,新问题来了!
2.内卷:注定无人胜利的“军备竞赛” 内卷,是当下中文互联网舆论场域的话题总纲领。没内卷的,都在内卷的路上。
正常的进化、演进、迭代,叫Evolution。原意是指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展开,后来引申指代任何事物的生长、变化或发展,向着更高、更快、更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Involution内卷则相反,作为医学专业术语时它指的是器官衰退,而在社会科学上的应用则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人口增加等因素,为了维持一定的人均产出,劳动投入越来越大,但始终没有促成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变革。用Evolution的“进化”之意来比照,更加突出了这一概念的深层义涵:一种由于追求增量而产生的不能进化现象。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都不得不All-in再加码,拖垮对手,或者至少——相对更弱势者,拥有哪怕一点点可怜的相对优势。
这注定是一场无人胜利的“军备竞赛”。
3.Low Low相报何时了:保时泰启示录 在产业界,内卷是有触发条件的。要么规模版图停止扩张,要么价值链和生态位的天花板够低,甚至兼而有之。就像动物世界里的野兽,打不过隔壁的领地就无法外扩,猎物自然就少;辛苦打来的猎物还得让兽王领主优先朵颐,怎么办?要么饿自己的肚子,再不行就得吃族群中的老幼病残了。
内卷最恶劣危险之处,恰在其存量竞争、零和博弈甚至底线较量的本质。比的不见得是谁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谁更Low、更能像小强一样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而在这样比苟的底线较量中,基于囚徒困境的逻辑,往往无法判断对手为了胜出能把底线降低到什么程度。于是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没有最Low、只有更Low,于是结果往往就是优汰劣胜,劣币驱逐良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中,就曾经交过这笔学费。
千禧年前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草创,一批外国汽车品牌通过进口和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那时,一切皆有可能。奇瑞、长安、吉利、比亚迪、长城这批快速崛起的本土“自主品牌”,加上波导、春兰、美的、奥克斯等,合流为“新手”+“外行”新造车运动Beta版。
在技术、设计和品牌水平起点较低、整体弱势的情况下,本土自主品牌凭借成本优势从低端夺回市场份额,与合资和进口三分天下。 但也落下了老病根儿。狼多肉少,“低质低价”成了中国汽车的标签,过低的利润率也让不少“华系车”陷入低端山寨的路径依赖,长期被锁死在底层和末流。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内卷——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不用想了,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如果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够便宜和长得保时捷,那么这种理念和思维只会不断自我循环并强化,你必须更便宜、更像保时捷——直至要了企业的命。
Low Low相报何时了。这种内卷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直至不久前众泰破产才算告一段落。
4.好险我们没有变成印度 我们的种族天赋除了基建和种菜,还有让几乎一切高科技“白菜化”的祖传艺能。以廉价从低端杀入逐步上攻,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心法。没有“华系车”步步进逼,合资和进口汽车没有降价的动机和动力,汽车就无法普及,我国更不可能依托全球第一的产销规模和产业基础发展,积累技术和经验——那么我们,最多也不过是个高配版的印度,外国资本和品牌的经济殖民跑马地而已。
“Low”或许是后发劣势时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前路的坑,在你选定路线迈开步伐之前就已经在那儿了,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坑在眼前了才想辙就晚了。
上一轮“新造车运动”Beta版的“外行”,大多数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大部分“新手“,浪花淘尽英雄。中国年产销2000万+的市场已进入历史性拐点开始收缩,奇瑞已不复当年雄姿英发,比亚迪、长城、吉利上了几级台阶各自精彩,长安也在转型阵痛中重新出发……
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中,2021年比亚迪以9426件有效专利稳居榜首,甩开第二名长安汽车4183件,远超北汽新能源、上汽、蔚来。1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公布比亚迪新增283项专利,其中涉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固态锂电池、电池热管理、指纹比对等技术。
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在国内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前五。随着2021年补贴完全退出和海外电池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比亚迪正在围绕新能源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5.骗补?下大棋算小账
2011年,我国政府就规划,未来10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而使用外资动力电池的产品剔除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目录。此项补贴,直至2019年才首次面向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有人说,退潮之后要看谁光屁股。这笔天文数字的补贴像从天而降掌法砸下来,自然是整个行业鸡犬升天。至于“骗补”嘛……我们反过来从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下大棋”角度来看,只要砸出一两个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这种在全球、全行业、价值链上下游都举足轻重,且具有标准制定、技术引领和定价权的关键节点式龙头,这波就不亏。
讲到这里,终于可以把逐渐忘记标题的大家重新拉回到这边文章的主题—— 6.为什么深圳的科技企业都开始造车? 说白了,跟经济和时尚一样,内卷,也是有周期的。现在,正是内卷进行时。深圳和它的企业,再一次“先行预见”了未来,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奔赴“星辰大海”。
“深圳,好吃的在广州,好玩的在香港。”这句话本是对深圳的调侃,却也以深圳为圆心、3小时通勤时间为半径,划出了由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构成的产业生态和市场腹地。
硅谷要花2个月都未必能凑齐的200多个元器件,在华强北2个小时就能全配齐攒出一台智能手机;北方汽车公司晚上8点下单,深圳的工业级3D打印公司就能联合东莞长安的供应商,当晚9点开机打印、12点完成,凌晨1点发货,早上7点抵达北方城市,8点将3D打印试制件送达客户公司。 很显然,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不止是“前店后厂”,而是面向全球的高效创新复合体。发达的电子、软件算法、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是深圳的比较优势。依托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Auto X、元戎启行、Robosense(速腾聚创)们分别在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智能化座舱、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完整的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创新集群和生态,深圳的“未来汽车”生态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初速度。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和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华强北至今仍是影响全球的电子产品和元器件市场的“晴雨表”和核心中枢。而到了以智能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电子行业眼看要顶到天花板的今天,消费增量战场越来越小,从巨头到小虾米全员又不约而同在摄像头、折叠屏、曲面屏上搞“微创新”小花样。低情商讲,就是所有人都拿不出什么硬核的新东西了。
你看哈——华为+徕卡、VIVO+蔡司、一加+哈苏……掰着指头有一个算一个,镜头厂还够你们手机厂玩的吗?
变着花样“微创新”,“回”字四种写法全耍一遍,流于表面的讲究不等于高级,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更不是更新迭代,我们千万不能自满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内卷式消耗螺旋下坠。
7.内卷,要向外破,向高处破,向未来破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人仰望星空,而不只注视脚下。
一夕之间,以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为代表的“未来汽车”赛道,互联网大厂来了,房地产巨头来了,家电、通讯甚至电缆巨佬们都来了,一条新赛道分道线还没画明白就挤满了选手。内卷的存量世界里没有矜持拿范儿的空间,打破内卷为明天寻找出路成为了跨行业的最大共识。一个个都嗷嗷叫,上牌桌就是一把梭。
汽车与ICT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空间转换,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浪潮推进,各路大小新老玩家赤膊上阵。过去十多年,智能手机作为引领上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先导性、牵引性行业,对中国国家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效果显著。“未来汽车”这条新赛道能否接上这股上升国运,积蓄下一波全球科技引领和产业升级变革的势能,机遇和挑战同样明显。
作为移动信息终端,未来汽车的科技集成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作为人命关天的载具,车规级技术和零部件、元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是远超消费级、高于工业级而仅次于航空航天应用的部门。这又对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并非根本性的挑战。作为历经百年发展的成熟工业体系,它的知识和经验,至少是可以被传承转移的。
以“未来汽车”为主要抓手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就在眼前,不难看出,这条新造车赛道上,来自深圳的强手已占半壁有余。
抓住未来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恰恰就集中在未来汽车作为交通载具之外的移动信息终端系统之上,也就是华为的ICT核心能力上。抓住这点,纲举目张。这恰恰又是深圳的传统优势板块——粤海街道办辖区格子衬衣大军手中的键盘早已饥渴难耐。
8.未来汽车之城——深圳? 如果没有美国铁锈带的陨落,传统汽车产业的奥利匹斯山底特律的破败,旧金山湾区核心硅谷的二次崛起,我还不敢用颤抖的双手打出上面这句狂言——出于谨慎,还是加了个问号。
当然,我更相信这种产业核心的转移,并非非此即彼的“极限一换一”,而更多的是产业集群和生态如何匹配协同,创新由哪里发起、价值链如何重构、体统内部如何重塑和精细化分工的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三来一补”——一般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发展思路。1995年提出“科技兴市”战略,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确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定位。1998年又加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那时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集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这样前瞻性规划,让深圳比起国内其他城市提早了近乎10年的布局,让深圳死死抓牢了高科技产业的基础。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办
深圳一直在“先行先试”。而走在前面不代表不会走弯路,走在前面代表你将会是第一个看见新世界的人。对于深圳,创新是诞生的基因,先行先试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埋头苦干是刻在骨肉上的。
未来,随着5G甚至6G低延时通信技术日趋成熟,自动驾驶或高阶驾驶辅助技术逐步落地,驾乘者如何打发旅途中的闲暇,必将成为众多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浩瀚蓝海——恰好又是深圳的强项。
9.先行者,道不孤 未来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姿态、拥抱科技与创新、拉开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是作为先行者的惯性思维与肌肉记忆。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原深港澳国际车展),过去已成功举办24届。在见证、亲历并推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壮阔进程中,展出规模和影响力持续升级迭代。
在2017年,第二十一届深港澳国际车展,同时举办第一届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博览会。在2019年,第二十三届深港澳国际车展协办第二届中国电动及新能源市场运营拓展峰会,漫议“大规模退补之后,大玩家进场之中,特斯拉量产之前中国电动及新能源车的战机和未来”。
深圳,人均购车单价、人均换车速度、新能源车年销量都是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豪车之城”和“新能源汽车之都”。其包容与年轻,让汽车消费及其文化生活也更加多元与创新。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为打造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国际级汽车盛会,我们始终与业界前沿同步,不断升维迭变。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组委会,更致力于推进汽车及其消费的湾区一体化,尤其是推进各环节要素流通和融合交融,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竞争奠定初速度、提供加速度,一同探索与布局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与广大消费者一同先行预见星辰大海。
全球变局和产业浪潮,是汽车产业的,也是科技产业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深圳的,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再次踏上探索之路,我们受同样创新基因驱动,看到了同样一片波澜壮阔的未来,更共享同样坚定的信念与澎湃的激情。我们深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给每一位用户和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颠覆性体验和更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本届车展提出了“先行预见星辰大海”的口号,是一种情怀。它引领我们将目光投向深空和大洋、彼岸和未来。我们深信,内卷要向外破,底线竞争、零和博弈或者龟缩躺平都不是出路。当汽车和科技产业身处变局之中,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而坚定,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也将更加坚定地以科技、创新、面向未来三大关键词为特色和目标。我们敬重先行者,并致力于成为先行者,敢为天下先,摸着石头过河,先行示范,这不仅是深圳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基因,更是我们在变局之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和信念。
面向星辰大海,我们汇入新的时代大潮,卷起裤脚、撸起袖子,义无反顾地先行、先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