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等级:行业人士
等级图标:
等级进度:
我的电量:1790 度
|
近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首次得到明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意味着风、光、水等绿色能源将作为发电能源主体得到利用,更意味着国家将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消耗与进口依赖。这是能源电力领域未来一个阶段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将对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储能仍是新能源发展桎梏
被称为能源领域最后1公里的储能技术,紧紧牵动着新能源的发展。弃风、弃光现象凸显,能否将浪费的能源储存并在需要时得以释放,如此看来,解决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消纳,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储能技术仍处于产业化的初始阶段,尚未大规模投入应用,原因在于:
一是我国光伏、风能资源与需求存在错位。我国新能源开发中心向东南部转移已是必然趋势,但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区域越来越少,难以实现集中式开发;
二是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高比例新能源并网需要大规模输出稳定的可调节电源进行调峰,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不足以实现定期稳定充电和放电,较难解决个别省份、局部地区能源紧张的问题。
三是成本偏高。我国储能市场还未建立起相关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是影响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又一因素,当前大多储能工程都是示范工程,在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等方面,不具备短期的经济性。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激增的电动汽车规模,或许可在特来电充电网的调度下,不仅满足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还能为新能源储能提供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以风、光、水为主的新能源,最大的痛点是不稳定,日照充足时不一定是生活所需,夜晚风大时,不一定是工业需要,所以很多风、光、水成为电网的垃圾电。
特来电依托遍布全国的充电桩,在配网端建立充电网,可实现分布式开发与近距离小容量配送。充电网可支撑电动汽车实现双向充放电,让电动汽车变成移动储能载体,无需集中式开发,就能就地消纳分散的光伏、风能,实现分布式开发、小规模释放的储能利用价值。
同时,充电网可把一个区域里,几十个、几百个充电桩进行一个物理化的连接和智能化的改造。当电动车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在充电高峰期势必会对配电网形成冲击,而电动汽车+充电网,可将新能源电进行储能,实现削峰填谷,使电网系统更加柔性。
举例而言,充电网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分时间、分批次给车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给用电紧急的汽车充电,在用电低谷时给其它车辆充电,对电网而言,充电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增强,对用户而言,用电的峰谷价差,能为车主带来一定实惠,可谓一举两得。
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将保有约8千万-1亿辆电动汽车,每天30亿度电的储能,将相当于目前全国居民用电的总量,巨大的储能空间,以突出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性能优势,带来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灵活性资源,从而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