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很多人就要多想了,想哪里去了呢! 我说的是烦人的静电。
一到冬天,谁能不被暖暖的被窝给“绑架”?反正小编我是每天都要干上一架才爬出被窝~
而出了被窝能活着出门都要感谢秋裤毛衣羽绒服的救命之恩,暖和倒是暖和了,但这也让我们变身人形皮卡丘,全身自带电!
对于有车一族更是上车开门被“啪”,下车关门又被“啪”,各种虎躯一震的酸爽~
假如把这种静电噼里啪啦的场景放在加油站呢?着火是分分钟的事。
前几天湖南邵阳差点就发生这种惨剧,当时一辆车打开油盖正准备加油,穿着睡衣的车主看到油箱口有一片树叶就想去上手弄掉,哪知道在触碰到车子的那一瞬间整个人后弹一大步,随后拔腿就跑。
因为其手上聚集的静电吧油箱口附近的油气给点燃了,幸亏给他加油的小姐姐反应神速,才扑灭了火焰化险为夷,这个新闻也给广大车友敲响了警钟,也让小编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好好认识一下静电这“冬日杀手”才行。
静电,顾名思义就是静止、不流动、停留在某物体上的电荷,而产生静电最常见的就是摩擦起电了。
之所以会被静电“啪”又或者说晚上关灯脱衣服看到电光一闪,都是因为原本停留在A物体上的静电转移到了B物体上,所以形成了静电电流和电火花。
举个栗子,比如你穿个毛衣蹭来蹭去身上就有一堆静电,站起来没啥感觉,因为鞋子是绝缘的橡胶,所以就没发传导到地上去,这也使得你变成了一个超大的电容器。 在干燥寒冷的冬天,因为空气湿度低,人体也不咋出汗,所以电荷就更难被自然导走,就会越积越多,而刚好你去碰了一下金属门把,身上的静电遇到导体就“狂奔出来”,静电的电流也就这么产生了。
还有一个是你还没碰到门把,但已经提前被电到了,让人很是纳闷,其实这种是感应起电,简单说就是带了一堆电荷的你和即将接触的门把之间产生了很高的电压,直接击穿了中间的空气。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尺子吸碎纸~有印象吧!
说出来有点吓人,静电的电压往往有上千甚至上万伏特,当我们听到“啪啪啪”的声音时,电压就有七八千伏了。 这时候你可以就想问为啥我们家用220伏的交流电会引发触电事故,但是这个几千伏的反而只是疼一下呢? 这是因为静电虽然电压高,但总电量非常非常的小,放点时间也是以秒为单位的,而人被电伤需要很多倍的电量和时间。
那重点来了,怎么预防被静电老“打”呢?
第一:尽量少产生静电 材料上,选择纯棉不容易产生静电,花纤、毛纺、尼龙、塑料则是静电温床,所以在穿衣上可多选棉衣,少选毛衣,当然还是要看个人情况以及保暖需求优先。
对汽车而言,就是少买化纤座椅套、化纤方向盘。其实这俩东西也不咋安全而且还伤原车的料子。
第二:让静电不那么容易聚积 无论在房间还是在车里,搞个质量过关,安全卫生的空气加湿器,提高空气自然传导静电的能力。
第三:在静电“爆发”前把它温柔、安全给提前放掉。 比如加油站加油机上的静电释放器,摸一下就ok了。
而且为避免不知道这个的车主冒冒失失提抢加油,加油机采用了全机身接地的设计,不管是谁加油,都的先通过金属键盘,输入加油量、按下确认键,这时候静电都通过金属外壳被导走了。
我们日常生活、用车也可以用这样子的办法,先摸一下墙或者大地然后把电给导走先。
但是周边没墙又不想摸脏兮兮的地板,那采取下面的第四个办法。
第四:找一个小型金属比如钥匙,让其代替你“被打” 用钥匙的尖端代替手指成为放电点,然后就甩锅成功啦!
肯定有小伙伴问为啥了,因为钥匙一直和我们的衣物有直接接触,所以没有电压差,除此以外,我们再触碰任何绝缘环境下的小型金属也不会被电,比如沙发上的手机、包包里的口红等......
还有的车主会在车子排气管安装一个静电带,但是这只能单向,只保证车身不带电,但是你身上带电的话,该打的还是会被打~~
所以在家用车上装静电带效果很有限,一般用在油罐车这种特种运输车上,因运输时油液在罐子里来回摩擦,有静电起火的风险,所以要把静电即使给导走。
聪明的你,赶紧get起来!早日摆脱冬天烦人的“啪啪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