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22|回复: 0

“水氢发动机”遭全民打假,关键地方政府还投了40个亿?

[复制链接]

我的等级:自媒体

我的电量:758 度

等级图标:

发表于 2019-5-27 18: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南阳青年汽车研发初“水氢发动机”的风波持续刷屏,对此,不少民众表示,“这简直就是智商不在线啊”“我的化学算是白读了”“估计中东石油大国很慌张呢”“荒谬,简直就是把民众当傻子”!
1.jpg
2.jpg
面对种种质疑,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水变油”骗局。当时,一位名叫王洪成的哈尔滨公交司机宣布发明了“水变油”,他说再四分之三的水中加入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入少量由特质的“洪成基液”就可以变成“水基燃料”,一点即燃,无污染、低成本,一时间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
3.jpg
4.jpg
当时不少民众信以为真,甚至有不少企业将王洪成视为重点投资对象,顿时引发民间的追捧及热议。事实上,所谓的“水变油”仅仅是一场闹剧,王洪成通过液体掉包、串通表演等方式以假乱真。随着事件被不断揭穿,最终王洪成在1997年被法院判处10年徒刑,这场闹剧也给民众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
5.jpg
回到“水氢发动机”,不少人也对此感到疑惑,这究竟是否会演变成“新时代的水变油”?
6.jpg
面对质疑,庞青年很嘴硬!
“由博士、博士生导师等组成的队伍从2006年开始对这一技术进行研发,目前尚未申请专利,技术保密,研发成本保密,后续可能申请专利,加了水和料(催化剂)后,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至500公里。”青年汽车董事局兼总裁庞青年介绍称。
7.jpg
按照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水氢发动机”确实可以加水即跑,但工作流程并不简单。其实,所谓的“加水就能跑”更像是偷换概念的“氢能源汽车”。水氢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水转换成氢气,再由氢气转变为电能从而驱动车辆行驶,其中“催化剂”起着重要作用。
8.jpg
有不少学者认为,“光在水里加入催化剂就能产生氢气,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水变成氢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电解水出来氢,一个是在太阳能作用下,通过光的能量,在催化剂作用下变成电,就像太阳能电池似的,然后又把水分解成为氢,只有这样的过程,其他过程都是胡说八道。” 但是,庞青年则屡次强调“水氢发动机汽车技术已成熟,事实摆在这里,不是瞎编的”!
9.jpg
破绽百出,“骗局”已定?
在舆论的压力下,庞青年终于向记者们展示了“水氢发动机”及其样车。经过一番折腾后,尴尬的情景一波接着一波。
尬点一:记者用空瓶接导水管,但汽车启动十分钟,竟然无水排出!
尬点二:样车上发现了直流充电插座!
10.jpg
尬点三:车间内只有一辆“加水就能跑”的氢能汽车!
尬点四:工作人员并不了解水氢汽车的工作原理,并显得不耐烦!
……
11.jpg
面对众多“尬点”,这显然与民众的质疑相似。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媒体所说的“加水就能跑”是假的,哪有这样的事,这车不是光加水,而是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成氢,现在还在研发阶段,距离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对此,这与庞青年的论述略有出入,并且也证实了《南阳日报》的错误说法。
12.jpg
13.jpg
“青年骗补”早有前科!
之所以“水氢发动机”会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加水就能跑”的谬论,另一方面来自于青年汽车董事长兼总裁庞青年。早在2017年,青年汽车集团被曝出“以车换煤”的诈骗案,并卷入“骗补车企”名单,该集团旗下的部分公司也已经破产清算。通过“天眼查”显示,该集团司法风险信息为641条,而庞青年的“周边风险”及“预警提醒”已达到2000余条,并被法院列为失信人。
14.jpg
15.jpg
事实上,青年汽车在2014年就已陷入财政危机,在经历了各种失败后,庞青年的目光开始投向氢能源汽车,期间一年的申请补助资金就达到7417.98万元。另外仅凭“水氢发动机”的噱头不断拉到合作及投资方,而南阳洛特斯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水氢发动机”制造商)也正是缩影之一,这种“另起炉灶”的方式确实容易联想起“骗补”案例。
16.jpg
投资40亿,民众不同意!
据悉,南阳洛特斯项目总投资达到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将出资40亿元。不过,庞青年向外界表示,青年汽车与南阳市签订了框架协议,南阳市政府计划投资40亿元,目前这笔资金还未到账,只支付了9800万注册资金,而青年汽车已经在南阳投资了十几上百亿。
17.jpg
其实,对于庞青年所说的“政府还未投资40亿元”也仅仅是时间问题,或许在舆论消停后,这笔账款就将如约而至的流向南阳洛特斯。无论如何,民众都不会就此买账,“拿着纳税人的钱,做这种愚蠢的事情,服了”。如果该公司真的能造出新科技,或许民众的质疑声并不会那么猛烈,但地方政府对失信人还如此纵容,这简直没了天理,地方政府及涉事公司的后续“动作”值得全民关注!
18.jpg
随着“加水就能跑”的论述被打破,这起事件也开始走向平息,但对于企业是否“骗补”的问题仍值得深思!无论该企业是否具备“科技创新”的意图,地方政府的投资金额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花40亿能够推动汽车变革,这钱花得值;如果换来的仅仅是场“科普知识”,民众的心可能会“碎一地”。这起事件需要尽快得到追查,还公众一份交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下载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